阴阳
中医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解释世上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 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总的来说,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阴阳可以互化。以人体为例,物质为阴,功能为阳。阴阳的另一个特点是 无限可分性,当分类模式改变时,阴阳的属性也随之改变,例如:就全身而言,身体的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 而就上半身而言,头为阳而胸为阴;就下半身而言,腿为阳而足为阴。阴被认为是阴柔女性的,而阳则被认为是阳刚男性的。如黑暗、消极、寒冷和湿润的情况为 阴,而光明、积极、温暖和干燥的情况为阳。当阴阳平衡时,二者是互生互长的。世界上不存在纯阴或者纯阳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内部的、消极的、安静的或寒冷 (阴)的属性,同时还具有外部的、积极的、主动的和温暖(阳)的属性。任何事物的阴阳两方面都是互根互用且不停转化的。就身体而言,阴平阳秘则宇宙和谐、 身体健康,心灵和精神都处在平衡状态。任何阴阳失衡都会导致疾病或自然灾害,如龙卷风、干旱和飓风等等。
阴阳各有其特征,既互根互用又相互 排斥,共同作用以达到相对平衡。万物皆有阴阳两性,并不存在纯阴或纯阳。当阴阳平衡则身心健康,失去平衡时则会患病。中医师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 法,就是要达到体内阴阳的平衡。例如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就处在阴强阳弱的状态,此时中医师会用各种方式提高患者体内的阳。如果是相反的情况(阳强阴弱), 中医师会用中草药、食物、针灸、和穴位按摩等天然健康的方式来滋养患者体内的阴。
五行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指运动和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类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产生于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并成为古代用来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所有物质及其变化的思 维方式,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都是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各有特性又相互依存,人们利用五行的特性来划 分和说明一切物质的属性。中医学理论用归类和推演的方式,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人体的脏腑、 器官、组织按其不同的属性分别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从而形成人体内外环境相互联系的五行结构系统。五行结构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五 味、五色、五方、五音和人体的五脏、五官、五体等。如春天天气温和,万物萌生,与木舒展生发特性类似,故春季属木;肝喜条达,与木的舒畅特性相类似,故肝 也五行属木。中医师不仅可以运用五行理论来诊断五脏的疾病;还可以根据五脏六腑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采用针灸、中药、穴位按摩和食疗等方式来治 疗各种疾病。
五脏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名词,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尽管五脏的名称与现代医学的某些器官名称完全相同,但生理功能却不 尽相同。一般认为,中医学说描述的脏腑功能范围较广,不仅包括着西医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其他器官的某些功能。因此,中医的五脏不仅是单纯的 解剖学概念,更是重要的综合性功能单位。
五行与事物的关系归纳为“五行系统结构表”
自然界 | 五行 | 人体 | ||||||||
五音 | 五味 | 五色 | 五气 | 五季 | 五脏 | 五腑 | 五官 | 五体 | 五志 | |
角 | 酸 | 青 | 风 | 春 | 木 | 肝 | 胆 | 目 | 筋 | 怒 |
徵 | 苦 | 赤 | 暑 | 夏 | 火 | 心 | 小肠 | 舌 | 脉 | 喜 |
宫 | 甘 | 黄 | 湿 | 长夏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思 |
商 | 辛 | 白 | 燥 | 秋 | 金 | 肺 | 大肠 | 鼻 | 皮 | 悲 |
羽 | 咸 | 黑 | 寒 | 冬 | 水 | 肾 | 膀胱 | 耳 | 骨 | 恐 |
气
气是一种活动着的物质,是生物体内固有的循环往复的生命能量。气充满活力,可以激活身体 各项功能活动。人体之气存在于天地之间,源于父母,由我们所食所饮之水谷精微不断充养。我们身体上特殊的针灸穴位上充满着活动之气。穴位的有序连接组成了 经络,经络是气的能量在脏腑和体表流动循环的通道。中医师通过刺激体表特殊穴位和配制天然草药来调整患者体内经络或者脏器气的流动。气的主要功能是滋养、 保护和温暖机体。因此,各器官功能是通过气来体现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心气虚的状态,可能会导致各种心脏问题。有各种方法可以测量气在经络或特殊穴位的 电传导,这可以帮助确定能量是否在体内的一个部分缺乏或者阻滞。气与阴阳相似之处在于,气也会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过剩或者不足,从而导致疾病;气与阴阳不同 之处在于,气会郁滞引起各种身体不适。
中医病机
虚证、实证、积滞和失衡在中医理念中是构成病因和发病的主要原因。虚损指的是由于体内气(能量)不足而引起的病况。例如,疲劳或贫血,面色萎黄,脱水引起口渴,血虚引起的眩晕等等。
实证是指当致病因素袭击身体时,病源体和人体自身抗病能力之间发生斗争时所表现的症状。实证的一些例子是高烧,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消化不良引起的便秘等等。
阴阳、虚实往往关系到各个脏器的功能活动。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心阳不振或者心阴不足,那么这个人将易患心悸或其他心脏疾病。
积滞是由气血运行不畅或身体其他体液无法在身体正常流动引起。如:气滞引起的腹胀,血瘀引起的疼痛,体液停滞引起的水肿等等。体内停滞的一些症状包括血流不畅导致的经脉痉挛,气的流行阻碍造成的腹胀,体液停滞在局部组织时引起的炎性水肿。
不平衡指的是体内阴阳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一个器官的阴阳不平衡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人体的生理功能的状况。
中医诊断
中医的诊断方法称为“四诊”,即望、闻、问、切。
望:中医师通过望来确定患者的整体情况,如:外貌、肤色和患者的精神状况。医师还通过患者的舌像收集有关身体内部器官的状况。
舌 头被视为是体现身体内在环境的一面镜子,机体功能是否和谐可以从舌像的颜色、湿度、大小、舌苔和舌体活动状况等方面反映出来。中医师会查看舌头的颜色,大 小形状,舌苔的厚度,是否有异常活动的体现,舌体的干湿度和舌苔的厚薄。这些迹象不但表明整体的健康状态,还与脏腑机能,特别是消化系统的不谐调有关系。 正常情况下,舌头是浅红色,不太过湿或太过干,能自由移动,并由一层薄白苔覆盖。
闻:闻包括了听声音和嗅气味。医师通过听诊和嗅觉辨听患者的声音,倾听五声调,分辨五气味等等。患者呼吸声、咳嗽声、对疼痛与不适的呻吟声,都体现了患者体质状况,对问题的口头回答反映了患者的精神状态。
问:医生将会通过讯问调查一些关于患者近况,相关病史,全身症状,以及内外部可能存在的影响而制定一份完整的病例。
切:中 医的检查包括对脉搏,腹部或动脉在体表部悸动的分析。诊脉是基于体内气流和血流的情况。医师在手腕处沿着动脉进行把脉。脉搏分浅,中,深三层。脉的力度, 脉速,跳动节奏及大小都体现着体内器官的情况。左侧脉代表着心脏,肝脏,肾脏(阴),而右侧脉主要表现着肺,脾,肾(阳)的功能情况。